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365英国上市官方网站紧紧围绕“百十实践,材淬锋华”主线,组建31支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立足材料学科优势,将青春热血融入国家水网建设、科技创新突破、乡村振兴发展、文化传承保护等时代课题中,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治水兴邦筑根基,青春聚力护安澜
“河海水韵,‘膜’材新程”实践团关注国家水网建设,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开展调研,与贺州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座谈交流,了解当地水网调度和水源地保护现状。实地走访龟石水库、碧溪村及富川、旺高污水处理厂,对比水处理技术差异,并深入桂东电子科技公司学习膜技术在工业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团队与贺州市生态环境局达成共建实践基地的共识,为膜材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探索新路径。
实践团与贺州市水利局相关领导进行座谈交流 | 实践团参观桂东电子科技公司 |
“智水安澜,赋能长荡”国家水网建设实践团由学院本、硕、博学生组成,实践团走进常州市金坛区长荡湖生态文明展示馆,通过三大主题展区追溯长荡湖的生态蜕变,借助沙盘模型、动态数据平台深入了解“退渔还湖”等治理工程成效及“智慧水务”应用。随后实践团深入社区开展水资源保护课堂,为社区儿童讲解污水净化原理,通过趣味实验增强其环保意识,累计覆盖200余名社区儿童。团队以实际行动聚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国家水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参观长荡湖展示馆 | 实践团合影 |
科技赋能淬锋芒,科普惠民传薪火
“㷰体之行,科普筑桥”科技创新实践团推动等离子体科普教育,先后赴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及陕西省西安市多地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践团前往南京苏曼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万京林做了题为《等离子体技术开启新质生产力的钥匙》的报告交流,并带领实践团深入实验室、生产车间进行实地观摩。实践团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西安交通大学放电等离子科普平台和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实地考察科普场馆布局、设备陈列方式以及常态化科普活动的组织模式,与该校的科普团队和科研团队就高校资源整合、志愿者培训、活动效果评估、等离子体技术的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实践团以等离子体与电弧放电为主题,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来自常州市金坛区的80名中小学生开展两场科普讲座。实践团成员李恕在2025年江苏省研究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展现了团队的科创实力与协作精神。
实践团在南京苏曼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聆听报告并交流 | 实践团参观南京苏曼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照 |
实践团在西安交通大学等离子体科普基地参观交流 | 实践团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科普课堂 |
河海大学“材助环保,河润海清”小分队播撒绿色种子,实践团前往南京高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最新科创技术成果。随后前往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常州市金坛区万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南京市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围绕“双碳环保”主题进行理论科普、互动实践和问卷深研。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更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小分队在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进行科普宣讲 | 小分队在南京市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合影 |
反哺桑梓践初心,花开沃野促振兴
“茉香新程,青力振乡”实践团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沉浸式探寻茉莉花产业的乡村振兴路径,深入中华茉莉园参观体验,在与花农的交流中了解茉莉花的种植周期、培育要点并亲手体验采摘的辛劳;走访茉莉花茶产业园区,在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茉莉花茶窨制全过程;前往香茹怡茉茶饮有限公司和横州南方茶厂进一步感受茉莉花产业的多元延伸,探寻茉莉花产业的历史脉络,并与企业负责人探讨茉莉花衍生产品开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团成员参观横州中华茉莉园 | 实践团在香茹怡茉茶饮有限公司合影 |
“归巢筑梦——以青春朝气见家乡之振兴”实践团赴山东省荣成市助力乡村振兴,在服务家乡群众的过程中践行青年使命,为乡村振兴赋予青春力量。实践团深入社区开展“五个一”敬老服务:整理一次居室、测量一次血压、唠一次家常、建一份档案、许一个承诺。针对独居退伍军人张建军因腿疾未办理优待证的难题,团队“一对一”代办手续,3天内便将证件送到老人手中。实践团协助当地居委会开展“巷道焕新”专项行动,实践团成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设置垃圾分类宣传点,带动摊主自发参与,形成共建合力。
帮助独居退伍军人办理优待证 | 为公共盆栽区域除草 |
校地共育启新程,文化铸魂谱华章
“巧剪金坛韵,诚传刻纸情”实践团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教育,实践团深入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西门社区和小南门社区、西城街道等地开展社会实践,设计并开设《指尖上的非遗密码——金坛刻纸》课程,旨在通过青年大学生的桥梁作用,将金坛刻纸这一承载金坛历史与丰厚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带入基层社区,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种子,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实践团把高校资源融合地方文化带进社区,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使“校地共建”成为实实在在的双向奔赴——高校用知识与服务反哺地方,地方用实践舞台滋养青年成长。
实践团成员讲解金坛刻纸传承现状 | 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进行剪纸制作 |
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照 |
“材暖童心,智惠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团走进常州市金坛区的多个街道、社区,积极参与金坛区“公益暑托服务”,设计“专业+科普”的公益课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为社区孩子们打开科学之窗,是校地融合中工科生用专业服务社会的鲜活实践,既帮助地方双职工家庭解决照护难题,又用专业为社区服务增添“技术含量”,让材料的温度温暖童心,让科普的力量惠及社区。
实践团成员进行科普讲座:解密生活中的材料奥秘 | 实践团成员开展创意工坊:让材料科学在指尖绽放 |
实践团与社区儿童合影 | “江苏共青团”视频号相关推送截图 |
“淬火青春,红印阳山”实践团赓续红色基因,这支由365英国上市官方网站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员代表组建的实践团赴常州市金坛区开展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青春实践。在薛埠社区,实践团观察社区青年干事们熟练操控配备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系统的无人机进行村社区环境卫生监测、违建巡查、河流巡查等低空巡检演示,真切感受科技为基层治理带来的全新可能;走进薛埠镇阳山自然村的“Young山红”青年学习社线路,通过沉浸式红色剧本杀、理论团课等内容,读懂金坛红色基因里蕴含的坚定信仰与不屈精神;前往茅山自然学校,与创业青年就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红色文旅的发展展开热烈交流,实践团成员更清晰地了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可以担当的角色与实施的路径。
实践团成员参与红色剧本杀并分享交流 | 实践团成员聆听理论团课 |
实践淬炼真知,奋斗谱写华章。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材料青年以治水实践助力国家水网建设,以科技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以科普教育点燃科学梦想,以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以返乡服务温暖银发群体,以校地共建拓展育人平台,以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用无悔青春和实干担当,证明了新时代青年既能在实验室潜心攻关,也能在基层肩负使命。未来,材料青年必将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作为,继续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华章!